作品推介《适遇铜青》|国家艺术基金 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青年人才培训》阶段性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
2023-10-07 23:10:29 点击次数:
2023-10-07 23:10:29 次

“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艺术家:
罗雪/ Luo Xue
作品类型:
音画互动影像装置
作品尺寸:
作品尺寸:36x28x23cm
主要材料:
投影/显示屏、编钟摆件
创作年份:
2023年
《适遇铜青》音画互动作品以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汉代大型打击乐器——编钟为表达对象,通过数字图像处理、音频数据分析、数字互动技术等手段,辅以《听见数字山河》中的部分编钟创意古乐,进行古编钟音律的数字可视化创作。将中华传统青铜器物造型及音律文化以一种图像和声音相互呼应,实时互动的形式呈现。观者可通过敲击编钟,触发音频数据的实时分析与映射,从而影响音律数据生成动态图形的样貌,意在让观者更多元的体验人工造物与数字艺术之间的视听共鸣。远在2400多年以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作为中国汉民族古代重要的打击乐器战国时代(约公元前433年)的曾侯乙墓编钟,能奏出现代钢琴上的所有黑白键的音响。曾侯乙编钟用料是铜、锡、铅合金,青铜器表面的铜原本的样貌为金色,经过时间的迁移形成铜绿,中国传统色彩“铜青”亦是对古代青铜器物上铜绿的描绘。铜绿就像编钟的声音是一种熟悉又陌生的动态元素,它描绘着时间的流逝,也是作品视觉的色彩主基调。编钟发声原理大体是:编钟的钟体小,音调就高,音量也小;钟体大,音调就低,音量也大,铸造时的尺寸和形状对编钟有重要的影响。“适遇”与“视愈”同音,既表达作品呈现的视听疗愈目的,又体现出恰逢巧遇时的耳目一新和豁然的状态,让观者体验人工造物与大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视听共鸣。《适遇铜青》作品选取我国具有代表性青铜器器物进行三维模型制作,不局限于编钟造型,加入了羊型青铜器皿、三星堆神鸟等文物。体现古人造物精巧,呈现出青铜器器物的庄重、美观,造型丰富等特征。音乐选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和腾讯互娱联合发起“听见数字山河”中国传统器乐数字化保护项目——“古乐疗愈”专辑。该专辑由国乐大师冯满天、上海音乐学院秦毅教授、跨界音乐家朱序芝、青年钢琴家常乐等4位QQ音乐品质音乐家,对古乐音源进行多元风格的跨界创作。从中选取《沉音之境》秦毅和《古钟的自检与修复(I)》朱序芝两首曲目的部分片段进行视觉创作,将穿越千年的声音和音乐在数字世界重生,让人们不仅能听见,还能看见历史的旋律和“民族的声音”。创作者秦毅曾说,《沉音之境》中的编钟和钢琴的每一个音好似生命,在发声与渐息的余音中选代和生长,萌发潜藏的生机。作品开篇运用粒子流场体现静谧氛围,每一颗粒子元素的“出现与消失”和“发声与渐息”的余音相互呼应。钟声敲响编钟出现,每当钟声敲响,三维模型跟随音乐数据转化为纱雾粒子散开状,当余音逐渐平息,画面恢复如初。《古钟的自检与修复(I&II)》创作者朱序芝谈到,编钟犹如一个自动装置,声音既熟悉又陌生,裹抉着远古,也预示着未来,连同随机故障艺术一起在时间的流逝中回荡。失灵和短时脉冲波干扰下的故障音频影像着视觉映射,通过数据分析模拟出故障效果。聆听《古钟的自检与修复(I)》感受到聆听着对久远的过去和遇远的未来充满神秘,编钟的声音所携带的气质和世界,如同我们对未来世界的想象一样遥不可及。编钟与合成器融合创作的片段,运用科技加持的抽象三维线性效果呈现,形成过去与未来的连接,体现出音乐在风和时间的流逝中回荡的视觉样貌。青铜器修复过程中的铜绿溶液溶解释放,模拟铜绿清除化学反应效果及铜青色像素流淌效果。作品从具有楚文化的物理象征的编钟文化出发,以“数字活态”、“互动体验”为核心,最终成果呈现为“编钟”为主题的音画互动影像装置《适遇铜青》。
1.可以作为文化数字传播和文娱数字内容设计素材,沉浸式的互动体验可以满足文化消费需求升级。2. 如果把艺术看作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和宣泄,本作品可以应用于艺术疗愈领域。在古乐疗愈方面增添多样性体验。3. 可以应用于教育和培训领域,例如交互式电子书、互动教程和模拟器等。这些应用可以帮助提高学习效果和培训质量,同时也可以为相关机构带来可观的商业价值。4.可以作为广告和宣传的手段之一,例如在品牌推广、产品宣传等方面,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销售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