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展教培

Dymanic Center

人物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赛展教培 > 教育培训
作品推荐《不鼓自鸣》|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训资助项目《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青年人才培训》阶段性成果展示
发布时间: 2023-11-06 22:55:21   点击次数: 2023-11-06 22:55:21 次



《不鼓自鸣

艺术家:

杨婧嫱/  Yang Jingqiang

作品类型:

互动数据可视化影像装置

主要材料:

显示器

创作年份:

2023年


“未来琵琶图像”来自midjourney生成

不鼓而自鸣,
万里独自行,
佛音在心头,
万物皆有灵。

设计效果图[00h00m00s-00h00m20s]

作品《不鼓自鸣》设计效果图
01 作品概念
《不鼓自鸣》,不鼓而自鸣,万里独自行,佛音在心头,万物皆有灵。作品基于敦煌主题的琵琶图像及琵琶古乐进行创作。观众远远能够听到敦煌古曲的独奏,通过进入展示区域互动,屏幕会浮现出琵琶的图像。琵琶的弹奏声中,还暗藏着时空穿梭的秘密,在特定音高时,琵琶图像会由未来的琵琶穿梭回敦煌莫高窟壁画上的古琵琶。本作品希望通过观众互动和敦煌古乐赋予琵琶灵性。
《不鼓自鸣》作品表现的是敦煌壁画中乐器无需人的演奏,自能发出天籁之声的佛国仙乐。敦煌传统文化中“不鼓自鸣”乐器是一种相互融合的艺术创造,也是敦煌壁画中最具象征意义的音乐图像。本作品通过数字化、动态化、可视化等现代科技艺术手段,完成敦煌文化中“不鼓自鸣”的叙事——即明明没有人演奏,却传出音乐。观者进入展厅通过互动才能探索不鼓自鸣的秘密,意在让观者在敦煌古乐中体会不鼓自鸣,完成时空穿梭,品味敦煌文化的内涵。

作品素材图像:
未来琵琶图像来自midjourney生成
古琵琶图像来自敦煌莫高窟第321窟主室北壁
02  作品灵感

作品灵感来自于敦煌莫高窟中的经变画。在佛经中记载“复有无量百千万种诸天伎乐,于虚空中不鼓自鸣”,寓意着在天宫美好世界中,处处有音乐,无须人演奏,乐器自会发出美妙的声音。敦煌壁画中的不鼓自鸣乐器描绘的具体而又细致,对研究古代乐器十分重要。

敦煌莫高窟第321窟北壁壁画《无量寿经变》

03  作品形式

作品由显示设备及摄像头设备组合而成。作品在待机状态下播放优美的敦煌古乐琵琶曲声,象征着无人弹奏就能发出乐声,屏幕显示为黑屏。当观者进入屏幕摄像头区域,且产生活动时,琵琶的图像则会在屏幕中显现出来,而伴随着音乐音高的变化,观者看到的图像可能为蕴含敦煌文化的未来琵琶图像或敦煌壁画中的古琵琶图像,从而探索敦煌壁画过去、现在、未来的文化传承及创新转化。



作品《不鼓自鸣》交互展示

04  交互逻辑

《不鼓自鸣》作为一件实时的互动数据可视化影像装置,主要包含人物动态捕捉、图像出现、音乐可视化、图像切换等环节。作品通过敦煌古乐引导人们进入展区实时感受敦煌文化的“不鼓自鸣”,通过摄像头抓取人物运动数据,用Touchdesigner实现音乐可视化,图像粒子化和图像穿梭切换的效果。观者在互动中沉浸式体会敦煌文化的古今穿梭,感受敦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品《不鼓自鸣》交互逻辑

作品《不鼓自鸣》技术框架示意图

05  创作自述

敦煌文化源远流长。我本人对敦煌文化非常感兴趣,一直在思考如何为敦煌文化赋予更多的传承性、创造性、创新性。让敦煌文化活起来。今年6月习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时提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我一直在做传统文化和艺术相关的研究,在参加本次国家艺术基金“博物馆数字文创设计青年人才培养”项目之前,对于大数据时代新的艺术设计的创作方式还不甚了解,通过和老师们、学员们的交流,我才勇于尝试从未探索过的数字化文创的领域,并在课程中学习了midjouney、stable diffusion、touch designer的运用。我想我的作品也是想表达我在传统文化和未来设计之间的学习和穿梭,我也想通过新媒介方式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敦煌文化,了解到什么是“不鼓自鸣”,通过互动的方式与敦煌文化建立联接,从而使得敦煌文化薪火相传。

  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关于协会 赛展教培 文创产业 湖北文创中心 荆楚文创优品 通知公告 协会会员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创业园122室  服务热线:18140660708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943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