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展教培

Dymanic Center

人物专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赛展教培 > 文化展览
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开启未来艺术形态探索
发布时间: 2023-09-28 20:35:15   点击次数: 2023-09-28 20:35:15 次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56

展览由多位艺术家协同人工智能完成,是对人类、人工智能和艺术三者关系的探索与重构,以期唤醒大众对未来艺术形态的思考和探索科技的发展会使人类探究到未曾认知的图像、图景,在这样的进程中,艺术一定会被不断激发新的创作和展示形式,如何与人工智能合作?如何在破除形式的同时兼顾观念的革新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课题。

中国光谷人工智能AI艺术展 

在武汉重磅开启

2000多平超大展区

融合AI算法数字艺术智能交互

虚拟现实超未来感音效设计

AIGC沉浸影像空间

AI人工智能时装

国内首个利用AI大规模神经网络

训练创作出的科技新城画像

AI人工智能听众

AI诗人“北岛” 

AI摄影作品

AI影像互动装置

AI 自画像

……

 本次展览免费向公众开放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53
 

本次展览由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办,东湖高新区党工委宣传部、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武汉人工智能研究院、武汉高科国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承办,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担任策展人。

 人工智能时装展“木星” 

作者:蔡新元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45

2011年发射的JUNO号探测器,飞越了16亿公里,于2016年抵达了遥远的木星。利用JUNO号发回的数百张壮美的木星影像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蔡新元教授训练出一个极富创意能力的人工智能系统,并利用这个数字创意系统,设计了独具魅力的女装系列《木星》。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42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40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34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31

△蔡新元教授分享2.4G的《木星》设计图纸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28

△《木星》女装系列现场展示图

只需30秒,就能搞定原本100多小时才能做出的服装设计?蔡新元教授现场展示了2.4G的《木星》设计图纸,这些精美绝伦、极具未来感的设计均来自人工智能。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26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23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20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17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14

△模特现场演绎《木星》女装系列


 AIGC沉浸光影空间 


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光影交互服务技术文化
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和麦塔威科技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11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08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05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03

从流动的宇宙到粒子的星河,从灵动秀美的荷塘月色到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卷......《沉浸光影空间》以人工智能生成艺术创作(AIGC)技术与数字艺术为手段,以15K分辨率的高清激光投影设备为支撑,将具有科技感和魔幻感的数字影像,填满了135㎡空间的四壁和地板,创造了身临其境的视听体验。
流动的宇宙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800

粒子的星河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57

灵动秀美的荷塘月色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55

古色古香的水墨画卷微信图片_20240517134827

观众可以通过与作品互动,切身感受到科技艺术带来的冲击力和触动。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52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49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46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35

△作品现场图


 国内首个利用大规模神经网络

训练创作出的科技新城画像 

作者:蔡新元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32

《光谷十景》是本次艺术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内首个利用大规模神经网络训练创作出的科技新城画像。作品将光谷地标建筑融入中国传统山水画卷,墨色流转、山水交融,以人工智能技术演绎光谷精彩。

在短短40时间内,蔡新元教授通过将北宋屈鼎《夏山图》、唐代李思训《江帆楼阁图》等多位唐宋水墨大家作品输入人工智能系统,并结合马蹄莲、光谷“星河”广场、光谷之珠等十余个光谷地标性建筑,以国风版的“科技新城”为创作理念,AI系统自主生成了这副长约6的水墨画。

《光谷十景》长图

(横屏查看)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29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26


 AI摄影作品 

作者:蔡新元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23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20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17

地平线是两种空间、两种物质的交接处。地平线在空间定义之外,也被理解为事物提供的一系列可能性或视角。

一幅幅有着地平线的荒原上,一人一机械人并排而坐,无限寂静、寂寥的环境里,促使观者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和人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14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11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08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05
△作品现场图

 AI影像互动装置 

作者:张健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702

“龙”、“凤”、“狐仙”和“九头鸟”,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存在于想象中的生物。数千年来,我们借助文字驰骋并创造出它们的无数图像,这些都被确认为我们文化的真实。所以,应该怎么看待AI想象与生成出的它们?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59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55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53

△作品静态画作现场图

作品的画面只能经由一名观众站在相关文字前的闭眼冥想,方能被激活显现。所以,必须有两个以上观众的相互协作才能最终看到这些“想象中的存在(Imaginary Beings)”。这促使我们去思考文化中的自我与他者关系。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50
△作品投影交互部分现场图

 AI 自画像 


作者:罗思怡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46

作品使用人工智能以作者自身的性格、外貌特点为基础关键词生成AI自画像,以这张自画像为基础生成不同情绪不同角度的照片,通过裁剪重构成为一个新的"碎片自我"。
近看碎片是独立的存在,正如自我的不同方面一般,而远观碎片组合成一个整体,正如自我的不同方面之间虽然矛盾冲突同时存在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自我。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44
△作品现场图

 AI影像装置 


作者:杨沐尔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41
从街头收集被人丢弃的娃娃——娃娃的标签、扭曲形态、褶皱、污泥、灰尘都展露无遗。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生成虚拟女孩的图像,将残破的娃娃放在女孩怀中。岁月在不停流逝,手中珍宝不复从前。
在场某位思想变化后的淘汰品,表现出与每个人之间不可思议的关系,以及它们与充满迷茫、节奏快、焦虑情绪的当代社会之间的奇妙感应。人们不断抛弃充满机遇、混沌、不确定性、流动、带有"人性光辉"的事物,而去追求普遍化、总体化、同一性。曾被珍惜的"自我意识"去了哪里?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39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36

△作品现场图


AI人工智能听众 


作者:曹哲涵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34

作品以重新阅读歌词"世界之大为何我们相遇",以红色耳机链接观众,使观众和人工智能聆听同一首歌,试图探索人工智能艺术与我们相遇的重要性,引发观众对全球化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相遇和共鸣的思考。
它提醒人们思考世界的辽阔,并使我们意识到在这个多元而相互关联的世界中相遇的重要性,并鼓励我们在世界的交汇点上一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16
△作品现场图

 用 AI 定格女人人生瞬间 

作者:詹茜雅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03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段歌舞凝练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名字,大可以忽略不计。”——史铁生《我与地坛》
作品借助人工智能,将一名女人从诞生到死亡的人生定格为一张张黑白宝丽来照片。太阳既是夕阳也是旭日,生命的诞生和死亡又有何区别?宇宙始终有生命歌舞,这何尝不是一种永恒。而她/他的名字又是什么,并不重要。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601微信图片_20240517133558

△作品现场图


 AI模仿诗人北岛生成诗歌 

作者:祝玲晨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555

这是一个结合了文学和科技元素的媒体艺术作品。在该装置中,chat-gpt将模仿诗人北岛生成2000行的诗歌,这些诗歌最终会通过底部的手摇式碎纸机销毁。
这种设计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充满趣味性和交互性的体验,主要探讨的是现代人的日常压力和解压方式,旨在引导参观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现代社会中的压力和焦虑问题。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553

微信图片_20240517133550微信图片_20240517133535

△作品现场图

  湖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关于协会 赛展教培 文创产业 湖北文创中心 荆楚文创优品 通知公告 协会会员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南李路28号湖北工业大学创业园122室  服务热线:18140660708   

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9439号-2